“十二五”末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38.86亿元,201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,2020年预计(下同)达到1230亿元,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.2%。
2020年,全市人均GDP突破12万元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1.4倍,年均增长7.5%。按照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.7万美元,启东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。
这是奋进的五年,这是辉煌的五年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,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230亿元,五年间年均增长7.2%;全市人均GDP突破12万元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1.4倍,年均增长7.5%。2020年,启东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(市)中排名第18位,比“十二五”末提升18位。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回望“十三五”,启东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蓬勃向上、拔节生长,写满奋斗、充满收获。
重大项目积蓄发展新动能
1月8日下午,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“2+2”码头工程现场,挖掘机、装载机、推土机、起重吊臂车、塔吊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轰隆运转,水上和陆域工程如火如荼推进。“2+2”码头总投资46亿元,主要建设4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及后方陆域配套工程,工程计划今年底建成投入运营。
2020年初,南通市委、市政府明确以吕四港为起步港区、通州湾为主体港区,谋划推进江苏新出海口建设。吕四港以“起步即冲刺”的战斗姿态,全力推进码头、航道、洋吕铁路、疏港公路、港区道路等六大工程,确保一年建设、两年开港、三年成规模。目前,华峰可降解新材料、益海嘉里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签约落户,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美好前景。
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复杂国际形势等一系列不可预见风险挑战下,我市牢固树立“大抓项目、抓大项目”的导向,持续掀起“大项目突破年”活动热潮。
中交三航风电单桩及PC构件制造项目在市有关部门和海工园的沟通协调下,通过盘活存量资源,整个建设投产周期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,成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快投入快产出的标杆。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,占地500亩,主要新建及改造厂房等建筑面积7.6万平方米,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及外场气站一座,新增起重机、卷板机、焊机等配套生产设备设施。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海上风电单桩35万吨,新增产值30亿元,利税3.2亿元。目前厂房、生活区、办公区已竣工,设备已安装,其中4条生产线调试完毕,正式投产。
2020年,全市新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80个,其中华峰可降解新材料、益海嘉里等百亿级项目2个;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,其中华峰超纤新材料、海上风电等百亿级项目2个。服务业项目竣工率列南通第一,转化达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1个。
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、开工建设,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.2亿元,年均达到71.4亿元。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连续多年在全省43个县(市)中排名前十。
创新转型提升发展新高度
近日,由振华启东海工建造的JSD6000深水起重铺管船顺利出坞。该船具备单船浅水、深水、超深水铺管作业能力,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不仅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,还将带动机、电、液相关领域的发展,打破国外在深水大型铺管船设计制造及其装备技术领域的垄断,使得我国海工装备制造迈入新领域。
振华启东海工是我市海工及重装备产业转型的一个典型。五年来,振华重工致力转型升级,在高端海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,以“天鲲号”为代表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产品几乎覆盖从浅海到深海的全部类型,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领军者,建造的“希望6号”等大国重器,不断刷新当今世界船舶海工产业新高度。中集太平洋海工致力建造一流的海工模块、液罐和液化气船等产品,交付的液罐创下多个世界第一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工业体系实现了从“八大产业”到“五大产业”集群再到“三优三新”、“两主两新两优”的高端转型,推动启东制造业从“制造”转型“智造”。“两主两新两优”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82%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910亿元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1.81倍。
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全力构建以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导向、产品核心、科研院所支撑的创新体系,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业绩取得持续快速增长,从全国阀门行业前二十强发展为前三强。去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,但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两业融合,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和增长。这与企业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,神通建有江苏省核电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,承担了28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28家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.3%,比“十二五”末提高7.8个百分点。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.6%。
一流服务营造最优“新生态”
2020年12月1日上午,上海电气鼓风机厂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高昊在启东市行政审批局,领到分公司的营业执照,这也是江苏首张利用电子营业执照跨省办理的分公司营业执照。“没想到用电子营业执照就可以跨省办理分公司,真的太方便了!”高昊对于这种高效便捷的“网办”模式非常满意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启东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出台了《启东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要点》,下放各类行政权力事项1320个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,攻坚“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完成、不动产登记1个工作日内完成、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”的“1120”改革新目标。
江苏兆通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船用、机床零部件涂装的企业。公司原先在上海浦东,2016年,董事长邬军来启投资考察后,决定把公司搬来启东。“启东的地理位置、营商环境,都是吸引我的理由 。”邬军说。
2020年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成立后,邬军感受到了更优质的营商环境。他已计划将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,丰富产业链条。邬军还做起了“媒人”,为浦东企业和启东牵线搭桥,经他介绍落户启东的浦东企业近20家,全部是高端装备产业配套企业。
“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无缘无故来投资,如果不是启东环境好,政府支持转型调整,我也不会做介绍。”邬军表示。
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淘汰赛,本质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,是服务质效的比拼。对此,正如许多落户我市的企业家所说,“启东的领导几乎每个月都会询问企业发展情况怎么样,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。落户启东的选择是准确的。”
对企业需求的“回声”,始终高于企业的“呼声”。去年以来,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,全市上下想企业所想、急企业所急,施行“靶向治疗”,帮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、产业链配套、防疫物资保障等方面问题。我市用好优化营商环境 “关键一招”,在服务保障中持续释放温度,令广大企业家心生暖意。
我市营商环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,2020年,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8619家,比“十二五”末增长90.3%。
高质量发展跑出“加速度”
“十二五”末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38.86亿元,201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,2020年预计(下同)达到1230亿元,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.2%。
2020年,全市人均GDP突破12万元,是“十二五”末的1.4倍,年均增长7.5%。按照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.7万美元,启东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。
(范存娟 钱爱仁 陆婷)